在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所有人都称呼李浩“李老师”。这不仅是大家对他职业精神的尊重,更源自于他对飞行事业的执着热爱和卓越贡献。
今年54岁的李浩7年前从有人机转战无人机领域,成为中国空军首批无人机飞行员。
军用无人机这项在中国刚起步的事业一向备受瞩目,不少人都想知道,到底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中国空军的无人机飞行员。
有闯劲儿
该基地某部副司令员李欣曾是空军某无人机团第一任团长,自空军无人机部队组建以来就与李浩一起工作。
他说,2010年即将到龄停飞的李浩,主动申请成为一名无人机飞行员。此后无人机部队从北到南,从南到北,再“一路西行”,面对一次次转隶,他都二话不说,坚决服从。
“行,没问题,让我去哪儿就去哪儿。”李浩面对第四次、而且是驻地环境最差的一次转隶,依然答应得爽快。
由于部队刚刚组建,各种配套设施还没有跟上,李浩作为一名副师职飞行员和普通飞行员们一样住着上世纪60年代建的小平房,睡着硬板床,他甚至还要和其他官兵一起,排着队在室外洗漱,但谁都没听他有过一句报怨。
他所在的基地某部试飞站站长陈士勇说,李浩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咱们是 第一茬儿人 ,吃点苦是应该的,以后一定会越来越好的,我们不干,总得有人干。”
李浩似乎有着用不完的闯劲儿。
2012年,上级准备在全军某演习中进行某型无人机实弹攻击。那是我军新型无人机装备部队后第一次打实弹,风险不言而喻。
“怎么打?谁来打?”部队领导发扬军事民主,征求大家的意见。
有的同志有顾虑:“这么重要的场合,打不好怎么办?”李浩站起来说:“我来打!”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参与任务的领导感慨地说:“李浩的这一表态,为部队下决心起到了关键作用。”有人问李浩:“你就不怕担风险?”
李浩答:“作为首批接装的无人机飞行员,我们不带头往前冲,这个风险还要留给谁?”
2015年,空军组织开展某型无人机高原试飞任务。驻地海拔高,昼夜温差大,自然环境恶劣,对跟飞人员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
部队领导考虑到李浩年纪较大,本没有计划安排李浩上高原。
但李浩认为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便主动请缨。出发前,他详读这种型号无人机的研制总要求、操作手册等技术资料。
高原试验中,李浩不顾严重的高原反应带来的身体不适,每天坚持进场跟飞,详细记录跟飞的心得体会。回到单位还未来得及休息,他就召集学员,向他们详细讲解该型无人机的性能和高原试验的全过程,为改装该型无人机打下基础。
在战友眼里,李浩就是这样一个人:“只要对部队战斗力建设有利,即使风险再大也要干、困难再多也要上,绝没有半点的彷徨犹豫。”
有倔劲儿
李浩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也是一个倔强执著的人。
这种倔劲儿源于忠诚、担当和他对飞行事业的深深眷恋。
该基地某部试飞站参谋陈诚说:“李老师对待工作一向都是认真负责,从来都是问题不过夜。”
一次飞行,飞机舵面出现了瞬间卡滞的现象,虽然飞机安全降落,没有发生安全问题,但问题隐患终究没有逃过李浩的眼睛。
“到底是什么原因?”问号始终在李浩的心头萦绕。
当天晚上,他便把当天操作无人机的飞行员陈永超叫到外场,同总工、站长在方舱里面开始上点检查。
这几个人在只有几平方米活动空间的方舱里一直研究到深夜,对照飞行员观察讲解和视频回放研判故障,直到隐患排除才休息。
该基地某部政委胡斌说:“李浩很热爱飞行,始终把职业当事业来干,50多岁了,还依旧保持着激情和干劲,而且丝毫没有减退,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
2016年8月,李浩所在的试飞站转场驻训。由于地域环境的变化,某型无人机在执行为期3天的侦察训练任务时,出现信号间断性消失问题。
这在飞行中,特别是在实战中非常危险,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飞机失控、任务失败。
飞机一落地,李浩便带着大伙儿认真分析原因,最终得出结论。 第二天一上班,他便主动要求机关再次与厂家沟通,反复研究背后真正原因。最终彻底解决了该型无人机信号中断的问题。
因为李浩这种“不解决问题誓不罢休”的倔劲儿,无人机制造厂家的小伙子们都对这个“倔老头儿”又爱又恨。
李浩常讲,“飞行无小事,我们干飞行事业的人,不能放过任何细小的环节,小问题背后往往隐藏着大隐患。”
该基地某部试飞站地面站导航技师孙鹏说:“李老师对生活上的艰苦从来不放在心上,可对工作中的疑问却找不到答案决不回头。”
有痴劲儿
作为“第一茬儿”无人机飞行员,李浩还带教了不少徒弟。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资深飞行员,全都对他的学习精神佩服得五体投地。前不久刚刚加入该团队的飞行员吕军明曾荣立二等功,也是个厉害角色。不过他说,“李老师”就像个“活操作手册”,谁也比不了。
其实李浩年龄比别人都大,学历也不如年轻人高,本是最难接受新鲜事物的,他用的办法是,学一遍记不住就学十遍,差错一次找不出来,就找十次。
2015年年初,在某型无人机接装不久后组织的一次飞行中,机务人员发现尾翼控制出现异常。
为了尽早找到原因,早点排除故障,在飞行近3小时的情况下,李浩依然顾不上休息吃饭,带着大家一起看回放,挖故障。回放视频走走停停,一遍下来,3个多小时过去了,却没发现任何异常。
“一定是我们漏掉了,再看一遍。”李浩眼睛一眨不眨,紧盯数据变化。
“就是这里,找到了!快暂停,回放……”李浩的声音让大家一阵欣喜,赶忙在数据上标记。
大家还没回过神,李浩早已带人打着手电逐个巡查机箱,定位故障,并及时排除。
然而,一直蹲在地上排故的李浩站立瞬间便晕倒了,豆大的汗珠从他额头渗出。
“一大早李老师就来了,一整天没吃饭,能不晕么,赶快送卫生队补充葡萄糖。”此时天已经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大家赶忙抬着他往卫生队走。
该基地某部司令员王进国说:“李浩在引领带动团队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他不管干什么,都很认真负责,对工作痴迷。”
他的徒弟们深有感触:“李老师不仅对自身飞行如此,带教也一样,他常讲, 飞行没有捷径,就是全身心投入 。”
让新飞行员肖育明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在航理学习阶段,李浩坚持每天批改他们的学习笔记,由于笔记大都在晚上完成,李浩就陪着他们一起学,他们的笔记在午夜12点完成,李浩就会等到12点后再修改,从不拖延。
近两年来,李浩带教的新飞行员个个表现优秀,大部分已经具备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跟李浩一起工作许久的该基地某部副司令员李欣把有闯劲儿、倔劲儿和痴劲儿的李浩称为“种子”。在空军无人机事业从无到有的艰苦时期,最需要这样的“种子”。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张茜 通讯员 杨树壁 赵广砚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5月26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