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发令枪的响起,2016武汉国际马拉松赛正式开跑。本次“汉马”吸引了来自全世界各地36个国家和地区的2万名选手同场竞技。与其他地区的马拉松赛事类似,本届“汉马”同样出现了无人机的身影,让人们不得不认同:无人机已经成为体育赛事,尤其是户外体育赛事的“常客”。甚至可以说,没有无人机参与的户外体育赛事是“不完整的”。
2016武汉国际马拉松赛
这话说的很有道理。关注近些年的户外体育赛事可以发现,多多少少有无人机参与的影子。从体育新闻的报道,到安保消防的警备,都可以说是无人机的“用武之地”。尤其是新闻报中,无人机可以远观而掌控赛场全貌,也可以近查而捕捉精彩瞬间,可以说是真实报道赛会现场的利器。
不过,有人说凡是利器都是双刃的,无人机也不例外。关于无人机在赛事现场闯祸的尴尬也不少。根据媒体报道,在今年1月的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和3月的重庆国际马拉松赛,均有无人机“闯祸”的事件发生,甚至有造成他人受伤,当事人也都受到了相关部门的处罚。
如果说这样的事件只是个别性事件,不会对无人机在体育赛事中发挥作用造成太大影响,那么无人机遭国际滑雪联合会“封杀”的事件,就要另当别论了。
2015年12月23日,国际滑雪联合会宣布,今后禁止无人机出现在其举办的高山滑雪世界杯各站比赛的现场。起因是在前一天的比赛中,一架载有摄像机的无人机坠毁在雪坡上,险些砸中滑雪名将马塞尔·赫斯切。据说国际雪联负责男子赛事的总监马库斯·瓦尔德纳为此非常恼火,甚至发狠话说:“只要我还在这个位子上,无人机就别想出现在赛场上。它们对选手的安全有百害而无一利。”
无人机险些砸中滑雪名将
虽然这话在无人机从业者和爱好者看来,未免有些片面。但是,我们也要多思考下如何使用好这个利器,避免闯祸的尴尬再次发生。否则,禁止无人机入场的有可能不仅仅是滑雪赛事了。
在笔者看来,在体育赛事的应用中管好无人机,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还是人的因素。因为无人机毕竟还是作为一种工具来使用,其安全性很大程度决定于无人机驾驶员的水平。这一点很多言论都已经提到,笔者就不再赘述了。只是有一点笔者比较在意,需要在此说明。根据民航局发布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员管理暂行规定》,无人机起飞重量小于7公斤或飞行高度低于120米、飞行距离不超500米,无人机驾驶员可以不持有合格证。此条一出,很多人都“欢欣鼓舞”,甚至一度传出了7公斤以下的无人机不受管理的说法。且不说凡是无人机的飞行均要遵守空中交通管理的规定,单说7公斤以下的无人机一旦出现事故,也要受到公安等部门的处罚。所以说即使是微型无人机的驾驶员,也要多注意自身驾驶技术的提高。毕竟新手上路都容易成为“马路杀手”,不管你开的是什么。多学习一些知识,甚至参加一些无人机驾驶员训练机构的系统培训,为他人安全着想的同时,也能够保障自己的无人机飞行事业,何乐而不为呢?
其次就是技术的不断完善了。无人机参与户外体育赛事的航拍,有可能会遇到各种气候环境的影响,如大风、雨雪、烟雾、沙尘。因此,提升无人机对抗不良环境的技术就尤为重要。笔者了解到,参与此次“汉马”的无人机能够达到抗6级风的程度,在大风的环境中依然能够保持飞行的稳定性,这样自然增加了安全保障。除此之外,无人机的遥控信号抗干扰能力,飞行中的自主避障能力,均是影响无人机安全的重要指标,需要相关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完善。
最后一点就是无人机的合理应用了。要想充分发挥无人机的优势,仅仅用于新闻报道和爱好者航拍是远远不够的,要知道,无人机在警务安防、消防救灾、应急救援等多个领域均有上佳的表现。本届“汉马”中出现的易瓦特无人机,就主要肩负了警务安防和消防应急的作用。这样,这个“不安全”的家伙,却成为了保障赛会现场安全秩序的“功臣”。所以说,没有绝对的利弊,重点在于对无人机优势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无人机广泛应用于警务安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