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良县“9·07”地震发生后,云南国土资源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震后次生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国土资源部、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统一安排部署,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积极做好震后次生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领导重视,亲自部署地灾防范工作
地震发生后,徐绍史部长闻讯即与省国土资源厅负责同志通话,了解灾情。徐部长要求国土资源部门迅速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开展抢险救灾和次生地质灾害排查,加强预警监测,防范次生地质灾害发生,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9月8日,徐德明副部长率领部工作组在省政府杨斌副秘书长、省国土资源厅和自兴厅长等的陪同下抵达地震灾区,现场查看灾情,指导地质灾害排查和防范工作,并对下步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国土资源部专家组于9月8日至11日在地震灾区现场帮助指导开展次生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工作。
——成立机构,统一组织开展地灾排查
“9·07”地震后,省、市、县国土资源部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省国土资源厅立即派出由省厅和滇东北片区专家42人组成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组,于地震当日分两批抵达彝良县重灾区开展工作。9月8日,省国土资源厅和自兴厅长赶赴彝良,省国土资源厅抗震救灾指挥部和滇东北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中心统一组织开展震后次生地质灾害排查和防范工作。应急中心专家分为9个工作组,由李连举副厅长带队对各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点进行进行全面排查,做到不留盲点,不留死角。截止9月16日已组织排查彝良县、昭阳区、大关县14个乡(镇)的地质灾害隐患点256个(按灾害类型分为:崩塌82个,滑坡88个,泥石流29条、不稳定斜坡51个、地裂缝3条、地面塌陷3处),其中地震和强降雨直接诱发的新隐患点有176个点,其他80个原有地质灾害隐患点中有61个出现活动加剧现象。从排查结果看,地质灾害隐患以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泥石流为主。
——开展航拍,为抢险救灾和地灾排查提供资料
安排云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开展震后灾区应急航空拍摄,第一阶段完成了震中毛坪、官地坪、猫猫山、冯家湾以及洛泽河镇的无人机测绘航拍,获取了约20平方公里的0.25米高分辨率影像图,并于8号晚上第一时间提供了灾区航拍影像图,及时提供给抗震救灾指挥部使用。为抢险救灾、隐患排查、恢复重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被各路救灾队伍广泛利用。
——现场踏勘,做好临时安置点选址评估工作
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专家组对彝良县官地坪、柑子林、安家岩社、寨子等19个临时安置点进行现场踏勘及地质安全评估工作,认为14个临时安置点选址基本可行,5个临时安置点存在安全隐患,已建议搬离。对大关县的甘海村野马丘、双河村下梁山青龙小学、打瓦村双石危岩点红沙社3个临时安置点踏勘及地质安全评价,已建议打瓦村安置点搬迁到安全区域。
——提高警惕,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
省、市、县、乡(镇)国土部门安排专职人员值班,公开联系人员和联系方式,保持24小时开机。要求各级值班人员在大雨或暴雨来临前,必须保持高度警惕,昼夜值守,加强联络。
——加大宣传,认真开展“两卡”发放
省巡查专家以及市、县国土职工分赴各地质灾害隐患点,发放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明白卡和防灾避险明白卡,确保两卡入户。加大宣传力度,全面普及地灾预防、避险、自救等应急知识,提高干部群众和救灾人员的临灾自救和互救能力。自“9·07”地震发生以来,县国土局128名干部分成若干工作组,进村入户发放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明白卡400余份,防灾避险明白卡18000余份,发放《“9·07”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防范知识》宣传手册25000余份。在危险区域设置警示牌348块,拉警示线32000余米。
——提前预警,及时做好地灾防范
省国土资源厅和省气象局密切联系,加强会商,加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气象预警预报频次。省指挥部接到气象部门发布的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后,迅速将预警预报信息逐级传达至县、乡、村、组防灾责任人及各地质灾害隐患点具体监测人员,及时通知群众做好预防或撤离准备。
——加强巡查,充分发挥群测群防体系作用
要求县、乡、村三级群测群防人员对彝良县451个群测群防监测点和隐患点随时进行动态巡查、监测,保持高度警惕。一旦发生险情,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按照预先制定的撤离路线组织群众撤离到安全区域。9月10日晚至11日凌晨,彝良地震灾区普降暴雨,降雨量达168毫米。凌晨3时,角奎镇河湾村和花桥村先后爆发山洪、泥石流。由于在1时40分前及时将两个隐患点上的570余名群众安全转移,成功避让了该次地质灾害,除冲毁房屋20间之外,实现了人员的“零伤亡”。